雖然蛋糕的博大精深在大廚聖經裡只是一個小部份,但在另一本糕點聖經裡可是真正的主角。
於是在經過數月前慘痛的教訓之後,又到了提醒自己不是手小不怕冷就可以成為烘焙王的時候。但是糕點聖經裡的玩意兒不是華人熟悉的拿刀切碎東西再加水攪一攪等個一兩個時辰或是熱油爆香快炒就可以解決的。翻來翻去刪掉要把蛋打到硬峰的再刪掉有慕斯的、有進口水果的之後終於被我找到最佳入門方案:香橙可麗餅蛋糕。
可麗餅就是個加水攪一攪煎一煎就搞定的東西,而我外祖父更是個專業的橘子園主人。所以,很理所當然的,我很清楚這個時間點是沒有橘子的。不過大家都愛香蕉,換成香蕉口味應該也是很合乎邏輯的做法。於是開始了如何把橘子換成香蕉的研究,所幸可麗餅跟巧克力很合而巧克力又跟香蕉很合加起來再去掉很難搞定的巧克力似乎是可行的。但是食譜裡的奶油是加橘子皮跟橘子汁的做法套在香蕉上顯然沒有任何可行性,所以最後只好照舊把香蕉打成泥跟水果酒攪一攪再把泥丟到奶油裡祈禱它們可以合而為一。
於是它給我變成紫色,怎麼想都不是個好兆頭。
與此同時,製造可麗餅的過程也是超乎想像的新手不宜。由於台灣人很愛煎魚,側面沒有弧度而呈直角的平底鍋大受歡迎,但是這點對於量產跟鍋底一樣大的可麗餅而言完全是最尷尬的設備。到了要翻面的時候拋也拋不起來鏟也沒地方鏟,而之前遇過最類似的情況大概就是在豆皮工廠把凝固的豆皮撈起來的時候。於是仗著雙手萬能,成功的把一張幸運沒有沾鍋的可麗餅拾起又放下,燙死人。但是在南投的日子可不是只有自己燙自己這種中台禪寺也不見得天天來的東西。根據強者同事的心得,這種時候只要拿個盤子再迅速的把鍋子倒扣上去就翻好了。雖然講起來很不帥,但迅速流利的動作和不至於把盤子打破的力道控制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更不用說之後要滿懷著對神佛的信心用手把剛煎好一面的可麗餅放回鍋子裡的時候。而對於剛接觸聖經的我這一連串的考驗還沒結束。
煎了個五六張後也差不多要趁還沒變硬前開始組合到模型裡了,組合到一半看到剩下的量怎麼只有一點點了,再次確認食譜內容赫然發現人家的模子了不起直徑只有17公分我卻有23公分。於是組合到一半的可麗餅蛋糕瞬間升級成為了一整個可麗餅蛋糕,收工。

幸好可麗餅跟香蕉的組合還過得去,雖然壽星屎戴顯然不了解用手翻面是多麼高貴的行為(是說組合的時候也是用手啊),不過香蕉多層蛋糕的實驗也算是平穩的結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